“潜规则”对于许多行业来说并不陌生,房地产行业亦不例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房地产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调控亦较为严格。因此许多交易在“明规”之下难以完成,从业人员就利用一些所谓约定俗成,看不到又暗藏玄机的“潜规则”进行交易。它们常常以各种诱人的营销策略、抑或是难以洞察的方式进行,但对购房者来说“潜规则”下交易的实质往往是变相收费、侵害消费者隐私信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正值“3.15”之际,为了让消费者认清房产交易过程中“潜规则”的真实套路,央广网房产列出购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十大潜规则”,供消费者参考。

  2020年末,一名男子“戴着头盔看房”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看房为何要层层武装?是怕露富还是有何更深的隐情?答案其实远比大家想象的简单,只是为了躲避“售楼处人脸识别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还应当遵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而且要符合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条件。

  依照相关规定,售楼处如果没有经过消费者同意,也没有其他合法的依据和理由,是不能够采集人脸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人脸识别系统几乎成为售楼处的标配。为什么明知未经消费者同意私自采集消费者信息不合法,大量售楼处还是会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背后又藏有哪些“猫腻”?

  在媒体的走访调查中,答案浮出水面。据报道,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用于分类顾客,与购房优惠挂钩。导致售楼处趋之若鹜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本质原因则是房企销售和渠道商两者长期的“混战”。

  一般情况下,开发商会将客户分为自然到访客户和渠道(分销)客户。对于自然到访的客户来说,如果发生成交,客户通常享受的开发商直接面向购房者推出的优惠,开发商无需向渠道支付佣金或提成。而对于渠道客户来说,如果发生成交,购房者享受的则是开发商面向渠道商提供的团购优惠政策等,且开发商需要按照与渠道商的约定支付佣金或提成。往往通过渠道成交,开发商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自然到访客户成交,渠道无法获取渠道费用。存量房时代,市场出货速度下降,房企仅靠自身也很难完成销售指标。房企销售与渠道商抢客户的情况时常发生。

  同时,因为分类不同,导致交易价格的差异,购房者与房企、渠道商之间也会产生矛盾。报道称,有时候为了促进成交,部分渠道商除了给予购房者团购优惠等,还会将自己的部分返佣给到购房者,购房者便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相同的房源,甚至价差能达到几十万元。了解这一情况的购房者即便自身先去售楼处看房,仍会希望通过渠道商以更便宜的价格购房。然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则让购房者愿望落空。即便当时前往售楼处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人脸识别技术”也已经将其划分为自然到访客户。

  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虽然存在法律风险,但房企能够更明确客户分类,保证销售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纠纷。所以,近几年利用“人脸识别系统”给客户分类便成为了行业常见操作,因为它并不像留电话、地址能够被购房者感知,因此许多购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被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