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对于许多行业来说并不陌生,房地产行业亦不例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房地产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调控亦较为严格。因此许多交易在“明规”之下难以完成,从业人员就利用一些所谓约定俗成,看不到又暗藏玄机的“潜规则”进行交易。它们常常以各种诱人的营销策略、抑或是难以洞察的方式进行,但对购房者来说“潜规则”下交易的实质往往是变相收费、侵害消费者隐私信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正值“3.15”之际,为了让消费者认清房产交易过程中“潜规则”的真实套路,央广网房产列出购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十大潜规则”,供消费者参考。

  在我国,购房者购买的建筑面积由套内面积和公摊面积共同组成。套内面积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就是指购房者所购买房屋内的使用面积。而公摊面积,往往指整栋楼的公用面积,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

  但对于公摊面积的大小没有特定的标准,不同开发商、不同项目会采用不同的计算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两个购房者购买的房屋面积相同,看上去大小却不一样的原因。

  一般认为,公摊面积源于香港,但2013年香港就已经取消了。不过,在内地,公摊面积的概念现在依旧在使用。而长期存在,不意味着合理合法。由于公摊面积缺少标准、管理混乱,不仅会让消费者在购房时需支付更多房款,更使之在未来要支出物业费、取暖费等更多成本,引发购房者不满。

  从1998年,进入商品房时代,公摊面积就因不符国际惯例、现有法律法规没有设定上限等问题一直为人诟病。近年,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回应购房者诉求,北京、广州等地也开始出现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