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对于许多行业来说并不陌生,房地产行业亦不例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房地产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调控亦较为严格。因此许多交易在“明规”之下难以完成,从业人员就利用一些所谓约定俗成,看不到又暗藏玄机的“潜规则”进行交易。它们常常以各种诱人的营销策略、抑或是难以洞察的方式进行,但对购房者来说“潜规则”下交易的实质往往是变相收费、侵害消费者隐私信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正值“3.15”之际,为了让消费者认清房产交易过程中“潜规则”的真实套路,央广网房产列出购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十大潜规则”,供消费者参考。

  “租房平台倒闭跑路了,‘家’也没了,但是每个月还要还贷款。”此前在平台借了租金贷的北漂小吴如是说。

  2020年,长租公寓暴雷,造成大批业主和租客利益受损,使得“租金贷”的杠杆风险引发更广泛的关注。

  所谓“租金贷”,指的是租客在与长租公寓企业签下租约的同时,与该企业合作的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约,一般由该金融机构替租客支付全年房租,租客向该金融机构按月还清租房贷款,相应的贷款利息一般由长租公寓企业代为支付。

  “租金贷”作为一种金融工具,能够缓解租客的租金支付压力,加快住房租赁平台的资金回笼速度,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和融资成本。但也给租客带来许多风险。

  以蛋壳公寓为例,2017-2019年公司通过“租金贷”模式,运营房源数猛增近30倍,而平均每一套新增房源的成本,都需要一年以上才能收回。如果不利用“租金贷”模式快速扩张市场,那就只能被其他出高价向房东拿房源的竞争企业淘汰出市场。但其出现流动性危机后,租客们则遭遇房租支付后却“无家可归”的境况。

  在这一背景下,关于租金贷的相关监管政策也相继出台。今年2月以来,京沪深三地加码长租公寓监管,严控“租金贷”成焦点。其中,北京市住建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本市住房租赁企业经营活动的通知》,明确禁止“长收短付”经营模式,严格控制“租金贷”拨付对象,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不能将租客申请的“租金贷”资金拨付给住房租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