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经评论:让更多城中村变为城中景

  城中村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城中村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兼具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对于许多外来建设者,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初来乍到的农民工等,这里往往是他们来到大城市的第一落脚点,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不少城中村存在房屋安全、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这既有利于建造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也会推动建设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体现了城市更新中的民生温度。据相关测算,全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可产生直接投资超过10万亿元,带动其他投资超过15万亿元。可见,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的多赢举措。

  近年来,城中村改造按下“提速键”。2024年,全国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863个,惠及居民136.7万户,建设筹集安置房189.4万套。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也从最初的35个大城市扩围至300多个城市,更多城市从中受益。此外,城中村改造注重统筹解决居住与就业问题,改造后提供一定的低成本创业空间,支持小微企业等发展。

  城中村改造也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转型的破局点。去年9月底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组合拳效应持续释放。城中村改造通过供给优化、需求激活、预期管理的协同作用,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供支撑,特别是采取货币化安置的方式,帮助被安置居民自主到市场上选择合适的商品住房,促进商品房去库存。今年将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在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城中村改造规模,会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当然,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去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在通知中明确,地级城市资金能平衡、征收补偿方案成熟的项目,均可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对于各地来说,可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比如,上海创设了全市统一的旧改功能平台,相关单位还联合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发起城市更新基金。统筹全市资源,以市场化融资手段破解难题,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进一步说,城中村改造前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综合体,改造后也应保持多样化的生产生活业态。以上海普陀区红旗村为例,这里曾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城中村。如今,通过搬迁市场、拆除违建、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公园、引入商业综合体,一个高品质居住区、现代化商务集聚区正蓬勃生长。各地只有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才能实现政府治理、居民安居、商业繁荣的多赢局面。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当越来越多的城中村成为城中景,也将续写更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彩篇章。(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编辑:安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